科技创新是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技术突破集聚新动能
全球首艘安装碳捕集和封存设备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建造完毕,国内第一套2000米级超深水采油树完成总装,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启动临床二期试验……从深海重器到生物制药,今年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领域成绩亮眼。
“技术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快速形成,海洋各领域科创成果不断涌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说。
石绥祥介绍,科技创新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今年一季度,在海洋领域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海洋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等正式发布,为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奠定重要基础;“东海深蓝智慧中枢”平台、舟山中远海运重工一套小组立机器人生产线等正式投入使用,助力海洋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在低碳技术方面,世界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首型高替代率甲醇燃料船用中速机正式交付;文昌9—7钻井平台首次应用“火炬气回收+等离子点火”的火炬气回收利用方案,实现火炬气零排放。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余兴光认为,海洋科技是探索、开发和保护海洋的综合性、交叉性、前沿性科学技术,科技水平的高度直接决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我国积极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在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6月8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正式启动运行,标志着我国深海科技事业发展又迎重要助力。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是面向海洋领域科学研究、技术验证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特定海域建设的综合性实验平台,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支撑。”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海是开展深海研发和试验的最佳天然场所,此次启动运行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聚焦提升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构建了集深海装备技术研发、测试试验、成果转化、产品孵化、检验检测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其余3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分别位于山东、浙江和广东,承担着不同的海洋试验任务。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坚实底座。在余兴光看来,打造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在发挥“国字号”实验室牵引作用的同时完善多层次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将进一步提升海洋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海洋科技力量。
当前,沿海地区多措并举,瞄准海洋科技前沿,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在山东,崂山国家实验室获批组建并实现规范化运行,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6个省重点实验室、2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等一系列平台,为开展海洋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搭建了重要载体。在广东,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相继落户,更好服务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规模持续壮大,但依然存在多处“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
余兴光认为,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重关注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一方面,海洋开发利用需要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海洋环境感知和监测能力,高科技海洋装备是重要基础,电力、淡水等能源资源持续高效供应是关键保障,这意味着要在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材料、海洋清洁能源利用等领域进一步提高创新研发能力,提供与之匹配的装备设计和综合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要推动数字技术和智能手段与海洋深入融合,全面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随着海洋开发利用逐步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海洋科技创新涵盖资源勘探、环境监测、信息通信、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应用场景众多。近年来,一批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细分赛道,打造拳头产品,研发的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成为逐梦深蓝的重要动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麻雀虽小’,但创新能力不可小视。”余兴光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专注性和敏锐度,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且长期深耕相关领域、专注研发投入,在推动现代海洋产业走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浩瀚海洋大有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各地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政策法规体系以及为企高效服务体系,实现产业、人才、资金高效集聚,推动海洋经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让“小巨人”迸发大能量。
海洋经济是我国最具增长活力和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就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系列部署,指出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
总量效益再上台阶
海洋渔业挺进深远海,“蓝色粮仓”唱响海洋牧歌;白色风车乘风逐电点亮万家灯火;海洋生物医药产学研平台加速崛起,“向海问药”解锁发展新密码……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与效益指数为125.2,比上年增长2%。结构优化与升级指数为131.0,比上年增长1.8%。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在海洋经济中占比不断提升。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双建表示,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发展效益恢复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杨林认为,海洋产业不断提质升级,发展动能澎湃。从整体看,我国海洋传统产业仍占主要比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仍有较大提升潜力,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高端仪器装备与新材料、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空间需进一步扩展。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要做强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优质海洋水产种质资源,推进海洋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做优现代海洋服务业,搭建多元化海洋金融服务体系。”杨林说。
凸显优势形成特色
连日来,一系列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在多地吹响。6月24日,《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提出到2030年,海洋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3+5+X”的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6月26日,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海洋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坚持港产城联动,加快推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聚势腾飞,聚力建设世界级沿海经济带;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此外,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也聚焦海洋产业纷纷发布相关政策。一系列政策利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推动海洋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助力海洋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栾维新认为,发挥海优势,做好海文章,要在“特色化”上下功夫,各地应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开发潜力,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陆海统筹协同发展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和丰富的海岸带资源。坚持陆海统筹是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陆域经济的探索与实践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技术条件与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广阔腹地资源与海洋相互赋能,实现了陆地与海洋在能源、食物、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当前,多地加速探索海洋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单一海洋产业向三产融合跃升。在山东,智能化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将现代渔业养殖、海洋休闲文旅、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集于一体,串联起一种全新的耕海牧渔方式;福建加快海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探索“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跨界融合模式,培育邮轮经济、海洋卫星互联网、“海上风电+储能”等新业态。
栾维新表示,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都在变化。以远洋捕捞为例,产业规模做大之后要进一步提质,利用数智化技术在鱼种识别、捕捞区域、海域监测等方面提升精细化程度,打通产业间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杨林说,要科学管控海洋生态空间,精准划分海域范围,保障重大项目顺利进行。此外,对海洋新兴产业相关联的重点项目可在土地、海岸线、海域等方面优先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方案。
文章来源,海洋知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