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连同其紧密关联的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
对于流域-海域综合治理问题,生态环境部越来越重视了!
1、海域综合治理工作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继上次“明确将流域综合治理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后,环境部对于海域综合治理的进度也紧随其后。
7月8日,生态环境部在四川成都召开2025年美丽河湖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推进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讲话。
围绕“十四五”以来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取得的成果,黄润秋总结到:
不难看出,生态环境部门在流域治理强力推进的同时,也同步加大海域综合治理力度,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已在全国沿海地区全面铺开。
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大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流域-海域综合治理工作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对此,黄润秋强调“当前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
从具体挑战来看,主要包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入海河流总氮治理、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汛期水生态环境管理等七方面内容。
眼看2025年已经过半,站在“十四五”和“十五五”的交汇节点,可以看出,面对海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挑战,下半年生态环境部将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为 “十五五” 奠定坚实基础。
2、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复通报海域水污染案例
这两年,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昨天,“南方日报”一篇名为《海上垃圾围困汕头红树林》的报道,揭开汕头近海海域垃圾污染的一角:大量浮球和海漂垃圾堆积在海岸湿地内,不仅严重侵蚀了红树林赖以生存的空间,更对这片生态屏障造成了直接破坏。
报道指出,这些垃圾中的相当一部分,源头直指近海监管不力的水产养殖场和缺乏有效管理的沙滩岸滩。
据了解,2023年、2024年以来,汕头内海湾打捞上岸的海漂垃圾分别约2105吨、1710吨。
而在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就印发《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及时清理岸滩和海漂垃圾:沿海地方压实属地治理责任,以海湾为基本单元,及时开展岸滩垃圾和海面漂浮垃圾的打捞清理,并及时重点清理台风、天文大潮退后造成的岸滩垃圾和海面漂浮垃圾。
与此同时,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和省级督察近年来也数次将矛头指向“海水养殖无序发展、入河排污源整治不力、近海海域水质恶化”等污染问题,反馈和通报了一批典型案例。
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海南文昌养殖塘清退工作推进缓慢,部分养殖尾水直排红树林;福建省大量养殖尾水通过溪流直排入海,在海面上形成黑色污染带,对周边海域水质产生较大影响;浙江温州违法违规用海用岛时有发生,并建设有废水排海管道。
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曾指出,福建省2013年以来,连江县近海海域规划区外近海超规划养殖达15714.7公顷,且无证养殖问题突出,造成养殖区水质下降;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未按要求编制出台海水养殖规划,未在重点河湖及近岸海域划定限制养殖区,全省海水养殖无序发展。
今年1月,广东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汕头存在海岸线保护力度还不够,海漂垃圾常态化清理不到位,海水养殖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不难看出,海水养殖无序发展、入海排污口整治不力、近海海域水质恶化等问题,近几年已呈现多发势态,开始上升为水环境问题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畜禽养殖直排、水产养殖污染、工业违规排污有关,和生活污水入河入江也有关,事实上也和农业面源污染脱不开干系。
3、环境部长部署治水方向海域治理任务再深化
然而,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连同其紧密关联的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
部长黄润秋在会议上表示,要认真总结“十四五”经验做法,做好“十五五”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谋划。
对于未来重点工作部署,他也明确指出三大方向:推动实现“两个转变”、体现“四个更加注重”、着力提升“三个水平”。
其中,“四个更加注重”是深化治理、提升质效的关键着力点,具体表现有:
更加注重全域推进,将工作重心向河流二三级支流、小微水体等方面延伸,加快构建近岸近海协同保护、一体监管的工作体系;
更加注重群众切身感受,把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注重统筹城市和农村,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更加注重统筹陆域与海洋,构建从山顶到海洋、上下游贯通一体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这些方向的明确,共同为流域-海域综合治理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指引,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中华环保联合会水环境治理专委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