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作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近岸海域水质目标考核、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和美丽海湾建设成效评估等提供了真实、准确、全面的基础数据。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旨在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引领带动生态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数智化转型方向。
一 数智赋能,补强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短板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形成了以管辖海域1359个国控点位为基础的国家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为真实客观反映海水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和美丽海湾建设等提供了基础数据保障。但在技术装备上仍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受制于监测手段,目前仍以船舶定点采样为主,海水水质自动监测和走航监测技术应用有限,制约了监测效率。二是受天气、潮流等影响,海上采样难度大、耗时长,快速主动发现问题、提前预测预警等能力不足。三是国家网海水和沉积物样品采集、预处理和分析测试主要依靠手工开展,监测数据质量易受环境条件和人为干扰。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实时获取覆盖综合治理攻坚战重点海域的连续性监测数据,通过数智化赋能,助推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发展,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监管提供高效支撑。
二 整合资源,合力推进数智化转型与能力提升
近年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统筹整合流域海域监测机构技术力量和地方监测机构资源优势,建立了国家、流域海域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基地“1+3+N”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一体化运行模式。基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基地能力建设要求,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将协同相关监测机构在数智化转型方面重点聚焦如下工作。
一是开展船载走航海水水质自动监测。实现覆盖船舶航行海域表层海水常规指标自动原位取样、预处理、分析和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及时发现环境异常,精准评估重点污染海域污染分布。二是建设无人自动实验室。分区域建设海水水质无人自动实验室,集中实现样品流转、保存、分析、质控与数据报送的全流程无人管理,满足海水痕量分析的高精度要求。三是在海水养殖区、河口和海水浴场等开展无人机海上智能采样和现场原位监测技术研究与试点,提升现场作业效率。四是构建遥感技术自动化监测体系,利用AI遥感解译算法实现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等的快速识别,提升遥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五是按照“一张感知网、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可视化分析平台”的架构,整合数据资源,开展数据融合,引入大模型技术,提升对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智慧感知监测、智能研判分析、智能决策支持等能力。
三 夯实基础,切实保障监测数据质量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