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探寻“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美丽海湾”长岛

会员评分: 5 / 5

点亮的星星点亮的星星点亮的星星点亮的星星点亮的星星
 

8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第二批12个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烟台市黄渤海新区八角湾、长岛庙岛诸湾成功入选,是全国唯一入选两个优秀案例的城市。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本次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的庙岛诸湾地处胶东、辽东半岛之间,黄渤海交汇处,具有“岛即是湾、湾即是岛”的独特地理特征,海域内151个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187.8公里,海域面积约3541平方公里,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省级海豹自然保护区。2019年,长岛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9月7日,记者跟随烟台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跨越山海 遇见美丽海湾”媒体行来到长岛,一探长岛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生动实践。

“鸟儿和斑海豹都来了”

“我现在对长岛真是越待越熟悉,越看越喜欢,眼前这片山头,是嵩山核心区,远处那片是实验区。这些树木、灌木、包括林间飞过的鸟,我都叫的上来,你看前面黑松上的那只猛禽,是咱们这里常见的旅鸟,叫雀鹰,鹰形目鹰科,是我们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 山东省长岛候鸟保护环志中心站的最年轻的90后“鸟专家”冯金鑫正沉浸在自己的“鸟类世界”。

“痴心一片终不悔,青春作伴鸟语香”,山东省长岛候鸟保护环志中心站内工作人员常年以林为家、与鸟为伴,默默无闻守候在。随着长岛生态向好,越来越多的鸟儿选择飞来栖息。冯金鑫的工作也越来越重,但他在百鸟争鸣的欢乐世界里勤奋耕耘,积极探索,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轮采样试验。

长岛位于我国鸟类南北迁徙大通道中的东部通道,是陆、海食物链最为丰富的海岛之一,是著名的海上“候鸟驿站”,尤其受到各类猛禽的“青睐”。每年迁徙的鸟类达到200多万只。截至目前长岛已环志候鸟336种,占全国鸟类的23%,环志猛禽近9万只,居全国首位。

“每年秋季,就如听到召唤一般,成千上万的候鸟成群结队向长岛集结迁飞,尤其是白露前后至寒露之间的一个多月时间,经此迁徙的候鸟可达数万只,候鸟成群作队,蔚为壮观,诞生了一条生生不息的‘生态鸟道’。”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于国祥告诉记者。

不仅是鸟类,今年三月,数量超过400只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海豹会从辽东湾游至长岛海域“休养度假”后,再继续向太平洋迁徙。洄游回来的斑海豹成群结队,模样憨态可掬。它们将长满胡须的嘴巴探出水面,露出圆圆的脑袋登上长岛各岛礁歇息、觅食,争抢地盘,享受“日光浴”,这里俨然成了它们幸福的海上乐园。

“长岛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地处胶东辽东半岛之间、黄渤海交汇处,这里海洋生态环境优良,海洋生物异常丰富,拥有鱼虾蟹贝藻等海洋生物600多种,海水中丰富的鱼、虾等,为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更为斑海豹提供了各种口味的美餐。”山东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主任于国旭告诉记者。

为加强保护,长岛专门在斑海豹活动的区域划出了面积达1700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配备专业设备、专业人员二十四小时监测管护。

随着长岛海洋海岛生态保护修复的深入实施,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明显恢复,斑海豹、鲸鱼等对生态要求高的海洋生物在长岛海域洄游越来越频繁。鱼翔浅底,豹跃礁岩,藻草摇曳,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是近年来长岛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实现生态蝶变的真实写照。

“其实长岛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历史上曾一度因粗放发展、竭泽而渔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生态保护修复,实行’山水林海城’统筹谋划、整体施策、一体推进,在保护中发展成为最鲜明的底色。”长岛综合试验区区工委专职副书记牟云告诉记者。

近年来,长岛把美丽海湾建设作为推动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一体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

在此基础上,建设环岛旅游慢行服务系统。投资5亿元,在南北长山岛沿海岸线建设35公里环岛慢道,设服务区16处,驻足观景平台16处,串联4A级景区5处。开展全域绿化美化,创建“鲜花海岛”,全域开展“鲜花海岸”“鲜花街集”“鲜花村庄”建设,着力提升海岛绿化美化水平,打造全国最美海岛靓丽名片。

“我们岸线修复指挥部从2012年就开始启动,围绕海岛、海岸带的生态修复、形态恢复、基础设施改善及自然景观维护等内容开展整治修复。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14亿元,累计拆除育保苗场86万平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41处,敷设污水管网70公里,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整治修复海岸线89公里,全区旅游和自然岸线占比由38%提升至87.7%,完成近岸养殖腾退1.77万亩。目前南五岛均已完成修复。”在老虎洞岸线修复现场,区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海洋发展科科长初文彬向记者讲述长岛海岛岸线整治修复过程。

通过坚持久久为功,注重恢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长岛建起海草床1.6公顷,开展海藻场修复试验,建立长岛海域斑海豹个体识别库,开展东亚江豚的专项调查。近几年,原生鼠尾藻、海萝、江蓠等藻类重现庙岛湾,渤海刀鱼、对虾、真鲷等经济鱼类又成渔汛,鲸鱼、白江豚、斑海豹等海兽,海鸬鹚、蛎(lì)鹬(yù)鸟、黄嘴白鹭等涉禽在长岛海域活动越来越频繁,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栖息海豹数量由不到100只增加到400多只。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岛。长岛坚持陆海统筹,加强环境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监测和溯源,编制完成入海排污口“一口一策”实施方案。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大黑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负碳超过2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负碳海岛;3处海岛(岛群)获评全国首批“和美海岛”。

耕好“生态海””隆起“蓝色粮仓”

“2014年,通过政府出资我们拆除了原先的育苗场,进行岸线复植,让原养殖户进行生态养殖转型,统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整体提档升级计划,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南长山街道孙家村党支部副书记孙传勇在原育保苗场位置告诉记者,如今这里已是一片郁郁葱葱黑松林。

长岛通过把生态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发展裂变。加快渔业转型,耕好“生态海”。结合山东省委省政府“海洋粮仓”战略部署,围绕“在海洋牧场方面长岛要走在全市前列,为全省全国做好表率”的目标,高起点谋划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谋划打造“蓝色粮仓”海上产业园。

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6 处、省级海洋牧场8处,投用深海智能网箱13座、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5座。下水国内首座深远海海珍品养殖智能网箱、首座 5G+全景海洋牧场应用深远海智能网箱、首座坐底式深远海智能网箱,省内首座半潜式深水智能网箱,养殖水体100万立方米,创下多项亚洲之最、全国之最,形成亚洲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的深远海养殖渔场。

依托良好自然禀赋,将“海、岛、山”完美融合,精心创建全国首个海上3A景区、大黑山岛4A级景区,打造岛岸观光、海上环游、妈祖香缘、特色渔俗、渔事体验等一批“玩得好、留得下、记得住、叫得响”的深度亲海文旅体验产品,举办马拉松比赛、海钓邀请赛、海鲜节、北方海岛音乐节等富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节庆活动,制作特色纪录片推介长岛,增强生态旅游知名度。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经常去长岛港附近的海边游泳捉蟹,当时不懂什么入海排污口、污水排放,只知道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海边的水泥管会有腥臭异色的水流出来,弄得整个海边都是很大的怪味,没法玩耍嬉戏,令人厌烦。随着年岁增长,海边这种令人生厌得水泥管越来越少,明显感觉到海水越来越清澈,异味情况越来越少,现在去海边随便掀起一块石头,下面全是小鱼螃蟹。参加工作之后,才逐步了解到这是入海排污口整治所带来得改变,”王子超从小在长岛出生长大,2020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烟台市生态环境局长岛分局工作。他所经历的长岛生态环境的变化正是长岛践行“双山”理论的落地生根成长带来的巨变。

现如今,王子超也从长岛生态建设的 “见证者”成为“参与者”。

做"两山"理论的践行者

长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为深入推进“国际零碳岛”建设,长岛聘请国内顶尖专家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启动全域出租车新能源替代。先后推出全国首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全省首笔“海洋牧场物联网贷”。

通过整合“海、岛、山”元素,壮大“生态游”,长岛先从环境整治抓起。为解决“垃圾围岛”的困境,长岛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长岛综合试验区深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起草制定了《DB3706T 67—2020海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

目前,已建设城区智能化垃圾箱64套、村级垃圾收集房26个,垃圾处理站9座,垃圾压缩站7座,垃圾转运车辆81辆,月处理可回收物15吨左右、厨余垃圾100吨左右、其他垃圾1000吨左右,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年外运垃圾减量达到25%以上。

2021年以来,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团队合作,加快生态修复技术的转化,积极开展海草床、海藻场生态修复和示范,先后在长岛范围内5处岛屿选取了两万平方米海域进行试验,投放自主研发生态藻礁400块;开展丛生鳗草等海草人工培育种植试验项目,修复区鳗草保育率达90%,为下一步大面积开展修复工作提供了基础。

随着对海草床、海藻场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以及试点项目的成功,长岛已经具备全面开展海草床、海藻场生态修复的条件。2022年,长岛开始实施总投资5235万元的海草床和海藻场生态修复系统工程,该项目于2022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已完成海草床种子播种1.6公顷,完成海藻场人工附着基制作1500件,完成工程量52%,计划五月份对人工礁体进行试投放,检验投放效果,9月份至11月份完成全部人工礁体的投放工作,并持续开展海草床、海藻场修复效果监测。

2021-2022年,组织开展了长岛庙岛群岛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长岛海藻场碳储量试点调查等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工作,初步摸清我区典型区域蓝碳储量家底;起草编制完成《长岛蓝碳经济行动方案(草案)》,系统谋划6大类15项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全区蓝碳产业发展;推进海洋碳汇领域碳储量调查评估技术标准编制,启动海草床碳汇项目方法学编制。推出了全市首笔“海带碳汇贷”、全省首笔“海洋牧场物联网贷”、全国首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有效解决了水产养殖企业缺乏有效抵押的融资难题。

连续多年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印发了《长岛综合试验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燃油补贴转移支付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对褐牙鲆、许氏平鲉等苗种进行增殖放流,2021年-2022年,累计放流褐牙鲆267万余尾、许氏平鲉109万余尾、黑鲷65万余尾、大泷六线鱼11.52万尾,有效补充和恢复本地区生物资源群体,改善生物的种群结构,同时促进渔民增收。

“下一步,长岛综合试验区将以此次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为契机,再接再厉、勇毅前行,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探索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依托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美丽海湾’长岛方案,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长岛综合试验区区工委专职副书记牟云告诉记者。

根据生态环境部海水水质监测信息公开系统发布的监测数据,自2020年起长岛海水水质优良率连续三年保持100%,美丽海湾可谓实至名归。

绿水、青山、碧海、蓝天,长岛的生态蝶变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行动自觉。通过生态质变、效益裂变、改革塑变,长岛自觉扛起为全国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探索新路的重大责任,结合海岛实际,积极探索尝试,形成了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成果。

(凤凰网山东 张春亮 长岛报道)


Please publish modules in offcanvas position.